意拳,又名大成拳,中国武术内家拳术的一种,源于心意拳。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人王芗斋,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。王芗斋(1890~1963)幼年跟随郭云深学习形意拳,深得先生真要。成年后又学习了八卦掌、太极拳等内家拳法。经数十年的潜心钻研,最后创立以形意拳为基础;又以“以行取意、以意象形、意自形生、式随意从、力由意发”(《意拳要点》)为总体原则,以站桩功为根本基础,讲求实战技击技术的现代意拳。
该拳的一大特点为,无固定招法和拳套,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,故名意拳。以意念统帅肢体,精神集中,呼吸自然,周身放松,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,进而运用精神,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,并与外界建立争力,名之曰“浑元力”。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,使精神和肢体,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,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。
现代意拳主要内容包括:站桩、试力、试声、走步、发力、摩擦步、推手、散手等组成。意拳尤其注重桩功。意拳的站桩桩式有二十几种,按其形式可分为站、坐、卧、行走、半伏等。按其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。练习站桩尤其注重凝神定念,意动一致,以“四容五要”为基本原则。“四容”为:头直、目正、神庄、停静;“五要”为:恭(恭敬)、慎(谨慎)、意(意足)、切(切实)、和(心气平和)。
意拳强调浑圆完整,要求“力不出尖”、“形不破体”,并以形意拳《九要论》中“上欲动下自随,下欲动上自领,上下动中间攻,中间攻上下合,内外相连,前后左右相应”作为练拳原则(《意拳要点》)。遇敌交手时,身无定势,手无定形,步无定位,审敌度势,随机发力。
相关文章
评论: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