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语出自《拳经》,原语为:“武人不文,文人不艺”。 “昔之学习技击者,多椎鲁不文之人”,认为“筚路蓝缕(架着柴车走路,穿着破烂农服)才学武";《角力记》也说:“角力人多不识字而性强”,《拳经》还挖苦拳师“口不能言,笔难达意”。这些看法失之公允。
汉朝火将李广著有《射法》三篇;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写有“纪效新书”……。精通武艺的清初学者、教育家颜元曾有:“文武缺一岂道乎!”的高论。直至近代,秉笔成书,阐幽发微,以启来者的文武全才大有人在。
文人习武的事例甚丰。李白自述“十五好剑术”, “高冠佩雄剑”;杜甫留有“一舞剑器动四方”的诗篇;贾岛苦吟“十年磨一剑”;陆游则直吐“君子不可一日无剑”的心声;清代膂力技击术出众的学者亦很多,如黄宗羲、顾炎武、颜元等。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武术强种强国的作用。1919年当“精武体育会”成立,十周年时,他亲笔为该会题写了“尚武精神”的匾额,并为该会出版的刊物作序。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武术,认为它是强国强种、健身御敌的桥梁。1916年夏天,毛泽东 手持一柄油雨伞,脚穿草鞋,从板仓步行四十里到长河附近,拜访求学于“八拳”大师午亭。并效仿柳先生的冷水浴。在1917年4月1日的《新青年》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《体育之研究》,此文即受柳先生影响写的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。在1919年毛泽东曾以“二十八画生”的笔名,撰写因是 子静坐法方面的文章。因是子静坐法是将道家小周天法和佛 家止观法结合练习的功法,为蒋维乔先生所刨。蒋氏在1919年出版“因是子静坐法》…书后,轰动全国,习者甚众。周恩来总理年青时曾拜武术大师韩慕侠学习武术,且长期坚持.获得了充沛的精力。还有许世友、贺龙、钱均将军的武功,以及我军指战员都练武术,这在战争年代,杀敌护身起到了超乎寻常的作用。直至今天,在社会治安、军队建设中散打格斗仍占据重要的地位。
文武分家的思潮最早见于<汉书·艺文志)): “秦汉以还,尚文之风,相衍成习,逢衍成习,逢掖之士,耻言武事”。对于“文人不武,武人不文”的最好方法是乃文乃武,乃武乃文,文武合璧,这对文武事业本身以及对社会的发展,有巨大的俾益。
相关文章
评论: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